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6日

第一節 解悟與證悟的差別

一、戒定慧具足才能證悟避免解悟

佛說: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定慧不僅指意識要具足,意根也要具足。意根要想有斷我見的智慧,明心的智慧,也要有禪定,在禪定中參究思量無我之法,參究思量真如佛性,才能斷我見和明心見性。

如果意根不能親自參究思量,那就不能認可意識灌輸給祂的道理,最後也是意識解悟。而意根要想參究思量無我之理,也同樣要有禪定,否則祂就會分心散亂。如果意根沒有禪定,就會帶動六識散亂,六識散亂,不斷的了別,總是要把了別的內容傳遞給意根,意根就要不斷的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參究,也不能參究出一個理想的結果。

甚麼方法也代替不了禪定,解悟的修行方法,一定要小心。按照世尊教導的方法修行,一定不會錯。佛世時的所有弟子全部都是打坐修定的,這樣平時行住坐臥心都在定中思惟佛法。唐宋朝時明清以前民國以前的修行人都是以打坐修定為主,之後行住坐臥中都能有禪定,心常在定中,這樣心思細密,破參的機緣容易成熟,觸緣即證。如今回頭看他們證得佛法好像都是那麼容易,殊不知他們的基礎修行都相當深厚,善根福德具足,三十七道品具足,當然裡面包含禪定也具足,思惟伶俐清晰,聞到相應的法,立時就能證悟。

所有人講法中,佛講的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沒有人能超過佛的智慧,信佛語絕對沒有錯。無論甚麼時代,佛法永遠不變異,佛法永遠適用於一切時代。多讀佛經,就能增長智慧,不會走冤枉路,也不容易被人欺瞞。所有菩薩的講法,與佛相比都有缺漏和滲漏,都有不圓滿不究竟之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還是以佛經為主。

二、定力不足時只能意解

菩薩道的修行,禪定福德智慧都是很重要的,一定都要深入修行。這其中還涉及到降伏煩惱心性,培養菩薩性,發大願,廣利眾生,隨緣接引初機眾生,自度度他,才能夠漸具當菩薩的條件。其中的禪定,靜坐中的定也要盡力隨緣修,這是獲得定力的重要途徑,定力是很重要的,有定力就能實證一切法,能夠切身體悟一切法的如幻如化、如陽炎、如夢幻,這樣煩惱才能真正的得到降伏和滅除,大小乘的智慧證量才能得到增進。定力不夠好時,無法參究佛性,不能親證佛性,即使參究出佛性的內涵,因為定力不足,不能親自證得佛性。

定力不足時,對於佛法大多數都是用意識理解,不能真正證得,多是嘴皮子功夫,實際上甚麼事也做不到。有定時,才能真真實實的證知佛法,對於一切法才有切身的體悟。定深悟的就深,感觸就會很深,心行就有極大的轉變。有定和無定差別很大,不要看一些人講起佛法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可內心裡並沒有實證,沒有真實的智慧,所說都是學語和意解。這樣的話要改變內心是非常困難的,煩惱仍然很重,內心不得解脫的功德受用。

有定就不一樣了,可以不用學很多的佛理,只要接觸佛法,仔細思惟,就能貫通,並且能觸類旁通,自然就有很多體悟,其思想境界轉進的也能很快。沒有定,心散亂,不能深細觀行佛法,就會遮障自己的智慧。所以奉勸大家不管悟前還是悟後,都要修好禪定。

三、如何親證避免解悟?

所謂的親證就是意根親自證得了,不是靠意識單獨的推理和猜測。所謂的解悟,只是意識理解了如來藏的某些體性,隱約感到了或者是猜測推理得到了如來藏的大致所起的功能作用,就認為自己證得了如來藏。但是這不是真正的證得如來藏,不是通過現觀如來藏的運作而得知了如來藏在五陰上所起的功能作用,因此就不知道如來藏確實在何處出現,真正起何種功能作用,更不能現前觀察如來藏是如何運作的,身心世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因此不是證悟。真正證得如來藏的人,是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行,從而真真切切的知道如來藏的體性、功能、作用,知道如來藏是如何現起五陰的,就如觀手中物那樣的清楚。

正教量,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所有正真之理,我們聽聞之後,能夠達到初步的理解和信受。但是因為沒有證得,心裡還不是真正的了知,不能現前證實這些法的正確性。那麼這些法對於自己來說就不是現量,也沒有辦法真正去奉行和執持,不能實際去操作和運用,也就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要想讓佛的正教量變成自己的現量,就要通過這定中參禪實際親證如來藏法,這樣自己的內心才能深刻認知這些法,內心就有了真正的依托和歸宿,從而內心發生巨大的轉變。從此以後就能逐步地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行,獲得更多更深的智慧,使佛陀的真理成為自己真正的智慧認知,成為自己的見地。

親證,需要通過參禪、參話頭、參公案等方法來親證,這需要修出未到地定,在具足相應的定力之下來參究如來藏,才有可能證得。前提還要福德具足,戒定慧具足,心性調柔,忍辱柔和,與大菩薩的心性漸漸相應,與賢人的心性漸漸相應,才能脫俗,成為聖賢。

四、照見五蘊皆空中照的含義

照如鏡中現影,鏡為意根和意識,影為所證悟的法。鏡子不動影自現為照,意根不動法自現為照。為甚麼法會自現於心,不用意識去攀附呢?因為定慧具足,三昧力強,法影不得不現。在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禪定中,意根參究,心開意解,證得了如來藏,現前觀察到五蘊都是如來藏所生,非我非實有,五蘊皆空。這個照的境界既有禪定又有智慧,定慧等持,這就是證悟的甚深智慧的顯現。不是在缺少定力的情況下,意識心思浮躁的情解思惟,解悟佛法。

這個照字,是說明心非常的深細,觀慧非常的強,心能止,慧才深。照這個字在這裡用得非常好,非常的準確,這是真實的用功下手處,正好照應了世尊所說的具足了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實修實證,發起如實智。所以一定是在甚深禪定中來參禪,從而證得如來藏,明悟真如之理。

五、知識不等於證量

知識不等於證量,現代人由於通訊發達,很容易獲取豐富的佛法知識,但因為缺少福德和禪定,不能實際證得所學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真實受用,無明煩惱和生死問題無法解決。過去人由於科技通訊不發達,聽經聞法非常不易,可是因為心清淨有禪定,再加上那時佛法純正,實證卻很容易,一但遇到佛法,稍微觀行就能證得,有證量的人不少,很容易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菩薩修行的果位,是以實際的證量為準繩,不是以知識多寡來決定。每一種必須要有的觀行都沒有實際觀行過,即使學富五車,智慧仍然不能與通達佛法的菩薩相提並論,因為沒有證量,沒有實際證得故。相反,即使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學過多少佛法的人,接觸一點佛法就能在禪定中觀行出來,以此為基礎,還能觀行出更多的佛法,他的證量就很了不得,智慧比學富五車的人要高深,能生生世世得到佛法上的受益。現在有好多人都說自己已經證果,已經明心了,實際上都是理論上的知識,不是實際證得的,煩惱如故,身心沒有改變,沒有受用故。所以在末法時期,實修實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六、證得自性如來藏才算開悟

開悟必須以證得自性如來藏識,以如來藏為證悟標的,能現量觀行到祂是如何配合七個識產生五陰活動的,在悟後能逐漸觀察出祂是如何產生世間萬法的。所悟的內容要符合六祖所說的五個何其自性,不是明白某些道理就算開悟,那些道理書中都寫著,他人常議論,不是自己通過找到自性而悟得的,不算是悟,而是表面的理解推理比量思惟,有的連理解也談不到。

我們不能把佛法中所講的理論直接拿來作為自己修證的結果,那是佛的智慧結晶,佛的智慧總結,跟我們自己沒有關係。學佛語或者學祖師大德的話語,不是自己從內心深處所感悟所證悟出來的,都不屬於開悟。真正的修行人,要自己運用已知的佛法理論去重新證得這些佛法理論的真實性,從而變成自己的內心的東西,生出自己的真實智慧,而不能直接拿他人修行的結論當成是自己的結論,整天掛在口頭上,那就是口頭禪,口頭禪沒有一點實際的功德受用。

七、六祖頓悟與神秀漸修的關係

唐朝南宗門派以六祖為首主張頓悟,六祖有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北宗門派以神秀為首主張漸修,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的偈子表明他還僅僅處於小乘空的境界,大乘還沒有悟道,神秀的偈子表明他還處於修理身心的階段。時人與後人多讚六祖,而貶神秀,不知道其中各有道理,根基不同,因緣不同,所修法就不應該同,二者是頓悟與漸修的關係,不可強求一致。

關於漸修和頓悟的關係,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就像鋸一棵大樹,大樹鋸倒的時候喻為頓悟,大樹沒鋸倒之前的工作喻為漸修,漸修之後才能頓悟,頓悟以後還需要漸修。前修和後修所修的法不同,悟後修和悟前修,所修肯定不一樣。神秀所說的漸修,是在頓悟之前的漸修,是處於打基礎階段,沒有這種漸修就不能有後面的頓悟;而六祖的本來無一物,雖然還不是大乘的頓悟,但因為他前面的修行功夫在前世已經完成了,甚至不知完成多少世多少劫了,今世內心已經空了,不需要再修理身心,時時勤拂拭。

站在六祖那個立場,以六祖的根性完全可以直接去空,雖然沒有達到大乘的空,也不屬於禪宗的頓悟,但是六祖畢竟有能力空,這個境界確實比神慧要高很多,已經過了漸修這個階段了,因緣到來,隨時可以到頓悟的境地。而神秀離頓悟還很遠,他必須漸修,必須時時勤拂拭,把心上的污濁清除一下,否則就不能頓悟,即使小乘的空都不可能。

到甚麼地方就說甚麼話,處在甚麼階段就要修甚麼法,各人所處的境界不同,修的法不可能相同。國學生有國學生修的法,大學生有大學生修的法,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學大學的課程,幾乎每個人都要經過前邊的國學和中學階段,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中間的過程是不能越過的,時間長短要因人而異,但是這個過程一定要有,哪管是一瞬間的過程也是要有的。這所有的過程都走完了,才能到最後那個頓悟境界。這就是六祖和神秀的頓悟和漸修的辯證關係。

目錄

回頂部